2013年6月19日上午,来自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人类学系的周永明教授在9001诚信金沙社会学院B417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关于“‘路学’与中国西南:梅里雪山的道路系统和村落关系”精彩讲座。讲座由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张江华教授主持,多名来自社会学院、外语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周永明教授首先就“路学”这个新兴概念做了一番解释,认为对于道路的研究,存在学科上的壁垒,其中包括道路生态学、道路经济学和道路经济学。将 “路学”与人类学学科相联系,这一研究主题具有跨学科性和创新性。周永明教授就研究的基本思路做了以下概括:第一,道路是作为变化的催生者(agent of change)。第二,文化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语言学家曾经提出,生物最多样性的地方,也是语言种类最多的地方,应把语言和生态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第三,变化,稳定,张力,弹持。达尔文进化论主要是强调事物的变化,如今所关注的问题是怎样发挥弹持性,不让其发生快速的变化。
接着,周教授对道路系统提出几点问题,他认为道路系统应该是呈脉络型的结构,而不是单纯的点对点的问题。这样形成网络型的存在,使得道路网络具有了丰富的文化意义。道路系统与发展理念按照时间上来说应该分为几个阶段:(1)50、60年代,筑路是构建民族国家的重要手段。(2)70、80年代,为了实现现代化目标。(3)90年代至今,强调“发展”的现代化观念和强调“可持续性”的后现代观念的混杂。
周永明教授列举了大香格里拉地区梅里雪山道路系统与村落之间的关系的例子。梅里雪山道路系统是具有神圣和世俗的特征,是人们进行朝拜的必经之地。后来,由于旅游产业的介入,使得道路与村落的关系愈发紧张。在这里,周教授详细为我们讲解了关于明永村和斯农村之间的矛盾,西当村和雨崩村之间的矛盾以及西当村和永宗村之间的矛盾。其矛盾大多围绕道路修好了但是收入却减少的问题,几个村子就到底修不修路发生争执,争夺权力的问题就不断上演。
讲座最后,周永明教授留下了两个问题和大家一起讨论:第一,社区概念的想象与实用性;第二,道路,旅游与社区认同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