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4日上午9:30,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世定老师在宝山校区B417会议室作了题为“空间规划中的社会学和空间规划的社会学”的精彩学术讲座。讲座由社会学院梁波老师主持,40余名教师、博士、硕士研究生聆听了讲座,并与刘玉照、黄晓春、孙秀林老师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讲座伊始,刘老师介绍了社会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提出社会学的多学科融合性的特点,尤其是城市社会学与人文地理学、经济社会学与空间规划学的融合,引出了讲座的由来和关注点。和空间规划有关的社会学可以分为两类:一个是空间规划中的社会学;一个是空间规划的社会学。本讲座即围绕此内容展开分析并提出一些议题。
首先介绍了定义,空间规划中的社会学是指给定某种空间规划(这种规划可以是已经有规划轴完成的,也可能是设想中的;对某个地区来说可能是唯一的,也可能是多个方案中的备选之一的),运用社会学的分析工具来分析与这种规划有关的社会运行变化、社会变迁等等这类问题。空间规划的社会学关注的是这样一类社会问题:空间规划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发生和进行的,是在怎么样的社会条件下会形成怎样的规划制度、规划机制或者规划模式,也即把规划行为、规划现象、与规划相关的机制、模式是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的,在这里规划不是给定的,而是待研究待解释的一种社会现象。
其次,在“空间规划中的社会学”部分,刘老师分析了“社会城市”式的田园城市群的由来,介绍了霍华德的“三磁体”理论,并结合瓦格纳批评剖析了城市空间规划的逻辑。紧接着,详细介绍了“谢林的种族邻里模式”和“布雷斯悖论”两个当代空间规划研究的范例,提出了空间规划对社会融合与区隔、社会资本积累与弥散、集体行动、越轨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紧接着在“空间规划的社会学”部分,刘老师就空间规划的行为假定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引出基本生存资源、增值资源、社会资源等空间资源三方面的特征。提出了社会互动中的空间规划、政府体制与空间规划体制、产权制度与空间规划等未来研究的议题,鼓励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拓展社会学研究的领域。
最后,师生们就城市社会学、空间社会学、人文地理学、城市规划、旅游规划等方面结合具体的研究题目提出自己的想法,刘老师针对学生对空间规划的社会学、尤其互动中的社会规划内容提问,指出此次讲座主要提出一些议题,真正做研究需要从具体问题、有意义的问题入手,而不是从上到下设计研究方案,宏观内容只是提供感觉与视野,这也是真正发展学科的正路!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与交流中结束。(供稿:王元腾 徐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