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通讯:族群、党国与战后初期台湾工人阶级的形成

创建时间:  2014-05-04  樊杰   浏览次数:   返回


2014年4月28日上午,在9001诚信金沙社会学院E-研究院视频会议中心B417室,台湾大学社会学系何明修教授作了题为“族群、党国与战后初期台湾工人阶级的形成”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社会学院盛智明博士主持,20余名上大师生共同参与。

首先,何明修教授介绍了研究的相关内容,他表示台湾工人常被认为“认命听话”,他们的阶级不满一直到解严后的工潮才爆发出来。在本次演讲中,何明修教授将挑战这样的迷思,从两种国营事业工人来探讨二二八事件中的工厂自卫队、白色恐怖时期的地下党组织,以及党国体制进驻后各种“仪式主义”行为。他将抵抗的问题放在工人阶级形成(working-class formation)的脉络下来思考,将以历史制度论的途径来理解族群分化与党国体制对于工人团结所造成的影响。

其次,何教授系统介绍了工人阶级形构的主要观点与相关研究,指出Wright提出的“阶级利益的优位性”忽略了工人不只面临阶级剥削,也有可能处于被其他压迫的情境,修正了工人阶级“非组织化的利益追求形式”下的抵抗也有可能是个人化的、隐蔽的。随后还介绍了在文化主义视角下的工人阶级形构的观点和研究。其后从制度论角度,对历史制度论的相关方面做了讲解,他指出制度即是会带来重分配后果的规则,但在其内部仍会产生外生性和内生性的变迁。

在研究的结论部分,何教授指出至少到1960年之前,党国与族群的叠堆,使得基层国营工人同时面临两种压迫。台湾工人阶级的表面顺从,并不代表缺乏“抵抗”(仪式主义),也不意味着工人无法“创造历史”。台湾工人运动对于阶级形构相关理论的启示表现在:1、一种反目的论的观点是,台湾工人阶级并不是从温和到激进的演进;2、内部阶级分化带来了阶级团结,并不是仅仅限于跨阶级的分化;3、各种制度对于阶级团结具有凝聚或分裂的作用。

最后,何教授与上大师生们对工人阶级的相关社会运动、社会抗争与社会动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针对时下热点新闻“台湾反服贸事件”,何教授做了简明扼要的回应与讨论。本次讲座使各位与会师生受益匪浅,期待下一次更进一步的两岸学术交流。(罗敏闻


上一条:杨锃副教授日本访学回顾

下一条:学术通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列维斯特劳斯的早期思想脉络梳理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通讯:族群、党国与战后初期台湾工人阶级的形成

创建时间:  2014-05-04  樊杰   浏览次数:   返回


2014年4月28日上午,在9001诚信金沙社会学院E-研究院视频会议中心B417室,台湾大学社会学系何明修教授作了题为“族群、党国与战后初期台湾工人阶级的形成”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社会学院盛智明博士主持,20余名上大师生共同参与。

首先,何明修教授介绍了研究的相关内容,他表示台湾工人常被认为“认命听话”,他们的阶级不满一直到解严后的工潮才爆发出来。在本次演讲中,何明修教授将挑战这样的迷思,从两种国营事业工人来探讨二二八事件中的工厂自卫队、白色恐怖时期的地下党组织,以及党国体制进驻后各种“仪式主义”行为。他将抵抗的问题放在工人阶级形成(working-class formation)的脉络下来思考,将以历史制度论的途径来理解族群分化与党国体制对于工人团结所造成的影响。

其次,何教授系统介绍了工人阶级形构的主要观点与相关研究,指出Wright提出的“阶级利益的优位性”忽略了工人不只面临阶级剥削,也有可能处于被其他压迫的情境,修正了工人阶级“非组织化的利益追求形式”下的抵抗也有可能是个人化的、隐蔽的。随后还介绍了在文化主义视角下的工人阶级形构的观点和研究。其后从制度论角度,对历史制度论的相关方面做了讲解,他指出制度即是会带来重分配后果的规则,但在其内部仍会产生外生性和内生性的变迁。

在研究的结论部分,何教授指出至少到1960年之前,党国与族群的叠堆,使得基层国营工人同时面临两种压迫。台湾工人阶级的表面顺从,并不代表缺乏“抵抗”(仪式主义),也不意味着工人无法“创造历史”。台湾工人运动对于阶级形构相关理论的启示表现在:1、一种反目的论的观点是,台湾工人阶级并不是从温和到激进的演进;2、内部阶级分化带来了阶级团结,并不是仅仅限于跨阶级的分化;3、各种制度对于阶级团结具有凝聚或分裂的作用。

最后,何教授与上大师生们对工人阶级的相关社会运动、社会抗争与社会动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针对时下热点新闻“台湾反服贸事件”,何教授做了简明扼要的回应与讨论。本次讲座使各位与会师生受益匪浅,期待下一次更进一步的两岸学术交流。(罗敏闻


上一条:杨锃副教授日本访学回顾

下一条:学术通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列维斯特劳斯的早期思想脉络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