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5日下午一点半开始,来自日本筑波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科的德丸亚木教授和来自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的菅丰教授为9001诚信金沙师生带来两场讲座。讲座由社会学院耿敬教授主持,陈志勤副教授担任翻译,社会学院讲师马丹丹博士以及学院多名本硕博同学参与了讲座。另外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徐赣丽教授和王均霞博士也参加了此次讲座,并参与互动交流。
德丸亚木教授讲座的题目为“现代社会中的民俗之内在化(Internalization)”。德丸教授批评日本民俗学早期研究中重视记录、探讨民俗固态与本质部分研究方法的不足,认为能动地分析记录、展现传承与再编的动态性具有必要。从重视保存记录转向“文化客体化”,日本学者研究关注到了民俗资源化、商品化、观光化的社会语境与目的。立足于“文化客体化”基础之上,德丸教授关注民俗再次作为回归民俗传承主体(生活者)的事物被“内在化”的过程。报告以日本茨城县北茨城市大津港的国家指定无形文化财“御船祭”为例,探讨了“御船祭”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被当地团体作为复兴严重受灾的故乡中的一环而利用的过程;地方团体在维持祭祀基本部分基础上,能动地重新编排,赋予新的意义,成为地方重振与整合的活力源泉。
菅丰教授的讲座题目为“现代社会与民族志研究法——来自民俗学的视角”,其演讲主要“通过自身田野调查的实践经历及其所展开的多样化民族志研究进行探索”。菅丰教授首先指出在现代社会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以及民俗学研究方法都发生了变容,作为研究方法之一的田野调查法也需要作出新的变化。接着菅丰教授列举“积极专访”、“本土民族志”、“自我民族志”等十几种新的民族志手法,认为“每一个民俗学研究者应该从多样性的手法中进行选择,对‘对于什么调查?为了什么调查?如何阐明事实?’这样的问题进行深入考究,对适应各种各样的问题关心、文化事象以及研究目的的田野调查展开探讨。”随后菅丰教授指出民俗在空间流动上出现的“民俗的脱地域性”以及涉及到民俗的相关行为者所形成的“民俗的脱立场性”现象,认为在新的情况下“必须把在不同的位相中登场的民俗的动态的联动(linkage)作为课题进行探讨”。并且通过例举其在中国、日本、夏威夷、韩国等地所做的有关“花鸟字”的田野来解释与“民俗的脱地域性”相关的多点民族志的研究;对于涉及到“民俗的脱立场性”相关的自我民族志,菅丰教授例举其亲自参与的斗牛的研究来进行说明。最后,菅丰教授强调,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时,更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什么而研究”,而且,“这并不仅仅只是单纯的研究方法的探讨,而是对民俗学其本身的现代方向性以及所具有性质展开的探讨”。
在互动环节,德丸亚木教授根据自己研究实例对同学提出的民俗文化是否一定会经历一个先外在化然后再内在化的过程进行解答;菅丰教授举自己斗牛的例子来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有关价值中立、脱立场性等问题。
两位教授对民俗在当下社会新动向的关注以及民俗学方法论的前瞻性理解,对于问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让参与两场讲座的师生受益匪浅,意犹未尽。(供稿:赵志胜、胡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