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培养造就本市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青年拔尖人才,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上海东方青年学社从2010年起组织开展“上海社科新人”评选活动,有力助推了一批青年才俊加速成长,逐渐形成了涵盖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具有上海特色的青年学人共同体,对于加强社科理论队伍建设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挥了积极作用。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的“上海社科新人访谈录”专题,邀请2020-2021年度当选“上海社科新人”的14位青年学者进行专访。本期邀请了9001诚信金沙社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盛智明,他的研究领域为城市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和金融社会学研究。
盛智明,9001诚信金沙社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城市社会治理研究,重点关注社区纠纷解决机制、社会群体集体行动及其后果、政府的风险应对策略、政策制度执行过程等。2019年入选上海市“曙光计划”。在《社会学研究》、《社会》、China Quarterly等国内外权威与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1部、合著1部、译著3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项目等多个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多项政府决策咨询报告获批示和采纳。荣获中国社会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12年)和二等奖(2015年、2018年),2018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学科学术奖二等奖,2020年获民政部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二等奖。
澎湃新闻:能不能介绍一下您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盛智明:我主要从事城市社会学和金融社会学研究。在城市社会学研究方面,关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尤其是城市社区治理。之所以对社区特别感兴趣,是因为社区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也是整个宏观社会的缩影,社会生活的各要素各环节都在社区中有所体现,从小社区可以洞察大社会。我的研究议题主要包括治理主体(如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等)之间的权责关系、互动实践、纠纷化解以及治理成效评价等。一方面,从自下而上的维度,考察基层治理组织运作和社区自治实践;另一方面,从自上而下的维度,考察国家的社会治理政策和制度的执行实施。试图从宏观制度、中观组织、微观个体三个层面来构建一个理解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分析框架。
金融社会学研究是我近五年来新开辟的一个研究领域,也是进行跨学科研究的一次尝试。之所以对金融现象感兴趣,主要是因为当前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与金融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金融作为一种特定的制度安排和组织系统,日益成为塑造经济和社会结构变迁的关键动力和主导力量,因而非常有必要对金融现象给予关注和思考。面对社会金融化的趋势,我尝试从社会学角度,对金融化和金融监管的制度环境和组织基础进行分析,引入社会生态学视角,从政府-市场-社会的相互关系中对金融监管现象进行分析,不仅关注监管制度本身,更关注制度是如何实践的,以及监管主体与其他主体的连接与互动,为金融监管研究增添社会学视角。
澎湃新闻:您能向我们介绍一下您的学术经历吗?您认为自己在学术上取得进步的主要经验和体会是什么?
盛智明:我于2005年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考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学习,从此踏上社区研究之旅。硕士论文探究了城市商品房小区中的业主组织和业主自治实践,以及社区生活共同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从北大毕业后,我前往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攻读博士学位,在此期间也很幸运地获得机会,前往美国雪城大学的麦克斯威尔学院以及中国台湾清华大学进行短期访学。2013年博士毕业后,我到9001诚信金沙社会学院工作,任教至今。
回顾自己这段历程,能够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行,最大的经验和体会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并在这个领域进行长期积累和耕耘。兴趣是推动学术研究不断向前的最大内驱力。社会学是一门带有很强公共性和反思性的学问,所以从事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前提是要对社会公共事务和社会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敏锐度,如果对生活其中的社会漠不关心,缺乏探究的兴趣,是很难做好社会学研究的。
澎湃新闻:在您的学术生涯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您觉得对于青年学者来说,哪些方面的帮助是很重要的?在您学术成长道路上,哪些人哪些经历对您有重要影响和帮助?
盛智明:我觉得对学术研究而言,最大的挑战就是学术创新。近些年,在社区治理研究领域,正在面临一系列研究瓶颈:一方面,体现在经验层面,比较难发现真正的创新实践,另一方面,体现在理论层面,很难提炼新的理论视角和理论解释。近两年,我尝试将空间理论视角引入社区治理研究,并对抽象的空间进行具体化和操作化,将其转化为可分析性概念,并对空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意涵进行讨论分析,以此来揭示出由空间表征所体现出的城市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关键机制和基本逻辑。
对于青年学人,学术成长离不开师友的帮助、学校的培养和单位的支持。我的硕士导师王汉生授和博士导师蔡永顺教授,在求学阶段给予了我最大的支持和帮助,他们对我的指导是启发式和鼓励式的。当我的研究遇到困难时,也会第一时间给予建设性意见,帮助我理清思路,找准方向。他们的人格魅力、学术修养和治学精神是我永远的学习榜样,对我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北大社会学系和香港科大社会学部的良好学术训练也使我终生受用。北大社会学的训练类似于师徒制式的技艺传授模式,通过导师亲自带学生进入田野,举办读书会、开展调研讨论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对理论和经验的洞察力,以及调查实践能力,而学生则在耳濡目染和亲身参与中体悟社会底蕴。香港科大的训练则更偏重于研究设计与研究技术,而且社会科学部是一个跨学科的机构设置,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国际关系、城市规划等都在一起,这种跨学科的培养体系也为我后来尝试进行跨学科研究奠定了基础。9001诚信金沙社会学院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从2014年开始,我全程参与了“上海都市社区调查” 项目,该调查旨在搜集上海有代表性的社区、家庭、个人的多层次追踪调查数据。运用这些数据,我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
澎湃新闻:作为一名青年学者,您觉得当下的学术氛围是如何促进您个人的研究的?
盛智明:在上海的人文社科青年学者之间,一直有着非常良好的学术交流的学术氛围,在社联指导下,还组织了“上海人文社科青年学者沙龙”,经常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交流活动。参与这些活动,一方面有助于我及时了解其他学者的前沿研究和学术动态;另一方面,也能收获同仁们对于我的研究的修改建议,促使研究不断完善。
澎湃新闻:本市面向青年学者有不少相关的扶持政策,这些政策对您的学术研究工作起到了哪些帮助?
盛智明:我刚到9001诚信金沙工作时,上海市教委有专门针对新进教师的“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2019年我有幸入选了上海市“曙光学者”项目。这些政策都是对青年学者的认可和鼓励,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经费支持,为人才培育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澎湃新闻:您认为您所开展的哪些课题研究及其取得成果,对您成功当选上海社科新人有所助益?
盛智明:首先,我进行社区治理研究的一个重点是考察社区治理主体之间的互动及其权责边界,该项研究超越了以往“国家-社会”理论的二元分析框架,也探讨了国家基础性权力如何再生产问题。围绕该项研究,我在社会学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以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并与上海市民政局合作开展“关于居委会指导监督业委会规范运作的职责边界研究”项目,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其次,在研究方法和技术方面,我通过将调查数据与大数据相结合,设计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对上海市的社会综合发展、街镇基层社会治理成效,社区治理发展等进行多维度和多层次的评价,形成了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和方法体系。其中,研究报告《社区治理发展指数与评估机制研究》获得了2020年民政部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二等奖。我想这些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创新,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对我成功当选上海社科新人应该是有助益的。
澎湃新闻:获得了“上海社科新人”称号之后,您觉得对于您的课题研究会有哪些助益?“上海社科新人”称号的获得,对您的学术生涯的展开会有哪些助益?
盛智明:获得“上海社科新人”称号是对我前期研究工作的肯定,给了我巨大鼓舞,激励我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也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平台,使我能够结识一批志同道合的社科界优秀青年学者,大家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上海社科新人”称号的获得将成为我未来学术生涯的新起点。
澎湃新闻:您所开展的学术研究,对加快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发挥了哪些作用?
盛智明:我的学术研究只是上海哲学社会科学整体研究中非常微小的一部分,而且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希望我的研究首先能够真实记录和描绘上海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丰富事实;其次能够对相关现象和问题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阐释;再次能够给予实践提供经验总结、理论参考和智力支持,以此为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添砖加瓦。
澎湃新闻:您是如何看待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整体的学术研究水平与城市软实力之间的关系的?
盛智明: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关系。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整体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是城市软实力的体现,也有助于推进城市软实力的提升。反过来,城市软实力的发展,也能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更多基础性支撑,有利于促进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整体的学术繁荣和发展。
澎湃新闻:您觉得您的学术研究领域的水平提升将会如何助益于上海的城市软实力的提升?
盛智明:近些年来,我作为团队成员参与其中的学术研究工作,不论是关于城市社会治理理论的探讨,还是多元方法的创新,抑或是“上海都市社区调查”数据库的建设,所有努力的初心都是尝试构建一种基于上海城市经验的“新都市社会学派”。这种新研究范式的创建本身就是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最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