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报告 - 正文

人去楼空的华人新村:从流动多样性看马来西亚华人的生存困境和挑战

创建时间:  2020-10-28  徐芬芳   浏览次数:   返回

2020年第20讲总第626讲

题 目:人去楼空的华人新村:从流动多样性看马来西亚华人的生存困境和挑战

主讲人:李方芳

阿姆斯特丹社会科学研究所在读博士生

主持人:刘玉照

9001诚信金沙社会学院教授

时 间:2020年10月28日(周三)18:30

地 点:9001诚信金沙社会学院308会议室、腾讯会600-340-688

主讲人简介:

李⽅芳,2012年毕业于上海⼤学社会学系;2013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后获得欧盟Erasmus Mundus 奖学金,于荷兰、法国、西班牙、比利时四国攻读人类学和全球健康双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非传统安全、边境治理、粮食安全以及国际难民保护,并长期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和台湾等地从事田野研究。读博期间,她还任教于香港大学医学院;是联合国全球健康研究所(吉隆坡)和巴黎远东研究院的助理研究员;在联合国工作期间,参与起草东盟难民保护框架。此外,她还担任Global Health Liaisions 的特别顾问,在全球粮食危机和难民问题上提供咨询和学术指导。

讲座概况:

在疫情发生以前,每天有数以万计的马来西亚人往返于新山与新加坡之间工作和生活。通常这类人群教育程度不高,主要从事廉价劳动以换取少量报酬。他们“幽默”地称自己为“马劳”。本研究以那些频繁跨境新马两地的“马劳”群体为例,从跨文化和比较研究的角度探讨这种“频繁跨境”行为(hyper-cross-border mobility)在以全球化、自由主义资本为主导的低端劳动力市场中的意义、风险和困境。基于在新马两地长达数年的田野研究,我想和大家一同探讨: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政治和社会文化因素使这类“频繁跨境”行为成为可能?在跨境的过程中,马劳们面临哪些生活、工作、社会环境、法律和自身成长方面的机遇和挑战?他们又是如何选择和应对的(coping strategy),并最终带来了何种结果?马劳群体在新加坡的处境和来自其他国家的劳工群体有哪些相同和不同?这些异同之处是如何被马劳们内化并最终建构起一种新的身份认同?借助对这类群体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澄清和反思全球化浪潮下,流动机制(migration mechanism)、劳动体制、劳工权益、劳工运动等问题所呈现出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报告人 李方芳 报告时间(年月日) 2020-10-28 18:30
报告时间(当日具体时间) 报告地点

上一条:“大家在一起”: 上海广场舞群体的“亚文化”实践

下一条:“共享经济与可持续城市”工作坊

首页 - 学术报告 - 正文

人去楼空的华人新村:从流动多样性看马来西亚华人的生存困境和挑战

创建时间:  2020-10-28  徐芬芳   浏览次数:   返回

2020年第20讲总第626讲

题 目:人去楼空的华人新村:从流动多样性看马来西亚华人的生存困境和挑战

主讲人:李方芳

阿姆斯特丹社会科学研究所在读博士生

主持人:刘玉照

9001诚信金沙社会学院教授

时 间:2020年10月28日(周三)18:30

地 点:9001诚信金沙社会学院308会议室、腾讯会600-340-688

主讲人简介:

李⽅芳,2012年毕业于上海⼤学社会学系;2013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后获得欧盟Erasmus Mundus 奖学金,于荷兰、法国、西班牙、比利时四国攻读人类学和全球健康双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非传统安全、边境治理、粮食安全以及国际难民保护,并长期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和台湾等地从事田野研究。读博期间,她还任教于香港大学医学院;是联合国全球健康研究所(吉隆坡)和巴黎远东研究院的助理研究员;在联合国工作期间,参与起草东盟难民保护框架。此外,她还担任Global Health Liaisions 的特别顾问,在全球粮食危机和难民问题上提供咨询和学术指导。

讲座概况:

在疫情发生以前,每天有数以万计的马来西亚人往返于新山与新加坡之间工作和生活。通常这类人群教育程度不高,主要从事廉价劳动以换取少量报酬。他们“幽默”地称自己为“马劳”。本研究以那些频繁跨境新马两地的“马劳”群体为例,从跨文化和比较研究的角度探讨这种“频繁跨境”行为(hyper-cross-border mobility)在以全球化、自由主义资本为主导的低端劳动力市场中的意义、风险和困境。基于在新马两地长达数年的田野研究,我想和大家一同探讨: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政治和社会文化因素使这类“频繁跨境”行为成为可能?在跨境的过程中,马劳们面临哪些生活、工作、社会环境、法律和自身成长方面的机遇和挑战?他们又是如何选择和应对的(coping strategy),并最终带来了何种结果?马劳群体在新加坡的处境和来自其他国家的劳工群体有哪些相同和不同?这些异同之处是如何被马劳们内化并最终建构起一种新的身份认同?借助对这类群体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澄清和反思全球化浪潮下,流动机制(migration mechanism)、劳动体制、劳工权益、劳工运动等问题所呈现出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报告人 李方芳 报告时间(年月日) 2020-10-28 18:30
报告时间(当日具体时间) 报告地点

上一条:“大家在一起”: 上海广场舞群体的“亚文化”实践

下一条:“共享经济与可持续城市”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