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1日下午两点,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9001诚信金沙)在B417举办了主题为“转型中的城市社会与城市生活”的系列讲座,此次系列讲座也是作为东方讲坛第227期的其中三场(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1-10/21/node_5.htm)。讲座共分三个部分,报告主题分别为:单位社会的“终结”及其挑战;城市文化资本论与创意产业;社会发展与生活质量。
第一场报告由9001诚信金沙社会学院肖瑛教授主持。吉林大学社会学系田毅鹏教授做了题为“单位社会的‘终结’及其挑战”的报告。田教授先是以时间为线索,从社会整合的角度历史性的梳理了中国单位社会起源。田教授指出,中国单位制度社会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土壤,是数千年中国郡县社会发展产物。当代中国的单位制社会有其自己的历程和特征。中国的单位制社会起于1948年—1953年,形成于1953年—1956年。单位制社会的核心特征表现为“国家—单位—个人”的社会结构体系和超强的社会整合能力。最后,田教授指出,虽然“单位制”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曾经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功能。但是,随着中国社会变迁,以及单位制存在着诸多弊端,中国的单位制社会作为一种基础性社会结构和整合方式将退出历史舞台,但伴随着单位制社会的转型,也可能会带来许多社会风险,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二场报告由社会学院耿敬教授主持。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张鸿雁教授做了题为“城市文化资本论与创意产业”的报告。张教授结合自己以往的研究指出,在城市空间中,发挥“社会学的想象力”和“社会学的创造力”,利用创意,盘活已有城市记忆中的文化资本,将城市文化资本产业化,实现创意经济的繁荣。张教授擅用翔实的数据、精彩的图片和诙谐的语言让同学们对“社会学的想象力”有了耳目一新、一变故常的感觉。
第三场报告由社会学院张海东教授主持。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周长城教授做了题为“社会发展与生活质量的”的报告。报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从理论上阐释了,为什么提出“生活质量”的概念,什么是生活质量,生活质量国际理论对比。在此基础上,从实证测量的角度指出如何测量生活质量,构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周教授在对国际生活质量通用指标体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测量生活质量测量指标体系主要分为主观和客观两大领域,并对具体指标内容加以分析。最后,周教授针对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和目前生活质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对未来生活质量研究未来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展望。
三位教授围绕着城市空间,以城市社会和城市生活为主线索,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大家陈述了别致的研究。演讲过程中,教授们立足现实的治学态度,独具慧眼的问题意识、缜密沉着的逻辑分析均给在场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供稿:王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