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8日下午两点,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9001诚信金沙)在B417室举办了两场精彩的讲座,来自德国波恩大学的民族学与古美洲学教授白瑞斯(Prof.Berthold Riese)给我们做了题为“德国学术传统中的社会学、民族学与民俗学”的讲座,由社会学院张江华教授主持;来自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王霄冰教授给我们做了题为“民俗主义与本真性问题”,由耿敬教授主持。另外,张佩国教授、黄景春教授、王亚芳老师也参加了下午的讲座。
第一场讲座中,白瑞斯教授主要是从德国民俗学、民族学、社会学三门学科的起源、名称变化和现在的发展状况三方面来陈述的。首先,白教授用表格直观地向我们说明了这三门学科的起源。接着,白教授谈到德国这三门学科名称变化的情况,民俗学自1979年起转变为欧洲民族学,而民族学自1980年起转变为社会人类学,社会学名称不变。随着跨学科研究时代的到来,三门学科呈现相互引用的情况,联系越来越紧密。最后,在梳理了德国这三门学科的学术传统后,白瑞斯教授将视野扩展到法国和美国,法国这三门学科没有明显的界限,而美国则将民俗学放于人类学系之下,民俗学源于民族学研究中,直至1940年才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
第二场讲座中,王霄冰教授主要是从民俗主义(Folklorismus)的来源和影响两方面来说的。首先,王教授从构词法上给我们说明了Folklorismus的来源,接着讲到德国汉斯•莫泽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这个术语的,以及民俗学家鲍辛格对民俗主义的批评,认为民俗主义者认为的民俗是“二手货”,是不够专业的。比如各种商业性活动中利用民俗来做广告宣传,这些可能会损害民俗的本真性。但是,王教授认为,在媒体高度发达的现代,我们很难去鉴定哪些是“真民俗”,哪些是“伪民俗”了,即使回到文献中,我们可能都怀疑那些文献是不是也是古人建构的。最后,王教授说民俗的本真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在讲座结束前,师生们和教授夫妇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这两场讲座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德国的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的学术传统以及民俗主义,扩展了我们的学术视野,提醒我们在关注本国的研究同时,也要看看其他国家的研究情况。
文/张礼花 图/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