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5日下午2点30分,由我院组织承办的2014年上海社会学年会“基层治理与社区建设”论坛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部第六会议室召开。
本论坛收到了来自9001诚信金沙、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行政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研究生投稿25篇,其中有8篇优秀论文在论坛上进行了主题交流。
本论坛主要围绕中国经济社会快速转型背景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及社区建设议题展开讨论。与会专家、研究者分别从宏观历史制度结构变迁、知识沟通、社会关系网络、比较制度优势等多维视角出发,就基层社区共治、基层治理能力、社区服务、老年人健康、国企生产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热烈的讨论。
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经济社会学系的张虎祥博士从历史制度变迁的角度,揭示和厘清了社会治理的内涵及其变化。他指出,在当前,要理解当代中国的社会治理,必须要将其定位于全球化与本土化、传统与现代、国家与社会以及治理与社会秩序的多维关系框架中来加以审视。可以认为,社会治理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现代性获得的过程。尽管这种过程一个比较漫长,但仍然有理由对中国社会迈向现代治理的道路前景保持信心。
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社会系的冯猛博士则从经济社会学的角度对社区共治问题进行了学理性的分析。冯猛博士指出,社区共治是社区多元主体平等参与、协商处理社区公共事务的一套工作机制。在治理层面、治理主体、事务范围、占有资源、工作方法和制度化程度上,社区共治具备与政府管治、居民自治相区别的独特性。冯猛博士认为,我们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同时,必须认识到,治理只是在有限领域具有比较优势,不能把治理当作灵丹妙药。对于基层社会的治理,必须建立与社区环境、结构条件等相匹配的治理方式与治理机制。
来自华东理工大学叶敏博士的发言重点分析了近年来国家城市基层治理能力的现象,比如政府公信力下降、政府行动能力减弱、暴力执法与暴力抗法的频发、非正规治理的大规模应用等。叶敏博士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探讨了城市基层治理能力衰弱的根源。他认为,人口流动与阶层分化、观念多元化与媒介的作用、政经分离与利益导向的体制格局、条块矛盾与维稳政治的制度刚性等是导致城市基层治理能力衰弱的重要根源。因此,新时期,国家需要从多个方面重铸城市基层治理的能力。
来自9001诚信金沙社会学院的博士生白子仙从知识社会学的理性沟通角度为我们理解社区治理提供了一个比较微观、比较新颖的分析视角。他指出,当前我国基层社区治理之所以存在诸多困境,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在社区治理的实践空间中,同时存在着社区学术专家、社区实务专家、社区生活专家三种不同的知识话语,他们拥有完全不同的知识类型。在社区治理的实践过程中,各类专家知识无法得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即纵向的知识流动由于缺乏知识横向间的沟通而难以形成“稳定而又良性”的知识回路。各类专家所掌握的知识无法使社区治理受益,反而形成了逆向的负效应。因此,社区治理应该着重营造新的环境,使得多重知识间能够得到有效的沟通和转译。
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黄锐博士的发言围绕城市基层社区服务问题来展开。他回顾了我国城市社区建设30年间社区服务的发展历程。他认为,我国社区服务从1983年以来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的重要变迁,社区服务在服务的对象、服务内容、服务的主体、服务性质等方面都经历了巨大变化。而目前我国城市基层社区治理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与挑战,比如社区成员的利益分化、社区组织结构的科层化、社区整合能力下降等。在此基础上,黄锐博士尝试性提出,通过优化社区服务,建构网络性的社区治理机制是应对当下社区治理危机的一条可行路径。
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博士生杨君以《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建设何以可能——迈向经验解释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为题,探讨了新时期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可能性。他认为,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正面临着三大困境:单位制的瓦解与社区的碎片化、家庭功能的分化与社区公共性的衰落、风险社会与居民生活的个体化。而要超越这些治理困境,就需要从多个路径将社区重建为一个一个的共同体。当然,杨君博士也清醒地意识到,目前要将社区重建为共同体也面临着资源、共识、体制等多方面的难题。
来自9001诚信金沙社会学院的马磊博士以《老年人社会支持网对健康的影响:来自上海的证据》为题展示了他新近的一项研究成果。马磊博士在对当前上海养老难题进行经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研究问题,他试图从社会关系网络角度出发,实证性地分析不同社区类型下,社会支持网是否会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产生影响。他认为,关于社会关系网与老年人健康关系的研究大多采用了主观健康的测量指标,而且没有考虑不同类型的社区会对老年人健康产生的差异化影响。马磊博士的研究最终得出了一些有意识的发现,能够为政府养老公共服务的提供给予一定的启示。
最后,来自9001诚信金沙社会学院的贾文娟博士分享了题为《双重大转型下的国有工业企业生产模式变迁——以对A市南厂“入场包工”模式兴起过程的考察为例》的研究成果。贾文娟博士的研究以中国南方某国有工厂为例,试图从经济全球化下跨国劳动过程的兴起以及市场化大转型下国企改革这两个结构性维度,解释“入厂包工”这一生产模式兴起的原因。他认为,国有工业企业生产模式的变迁是在“跨国劳动过程下的生产重组”与“车间政治下的劳动力置换”两种逻辑的共同推动下进行的。这有别于西方工业企业通过“空间调整”策略实现的生产模式转变过程。
上述主题发言充分体现了近年来上海社会学界,尤其是青年研究者关于基层治理与社区建设研究的最新成果与进展,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