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人类学系列讲座――王铭铭教授

创建时间:  2008-11-17  樊杰   浏览次数:   返回

2008年11月15日、16日下午2点30分至5点在社会学E-研究院会议室,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特聘教授王铭铭分别作了主题为“超越地方性知识”、“对文明和人物的初步思考”的学术讲座。讲座由9001诚信金沙人类学所所长张江华教授主持,张敦福、耿敬、巫达、陆小聪、马丹丹等老师参与,并和文学院各专业学生们积极讨论。

王铭铭教授1992年6 月英国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毕业。1987年10月-1992年6月教委分派英国伦敦大学博士生,1992年6月-1994年10月英国伦敦城市大学聘任博士后,1993至1994年英国爱丁堡大学聘任博士后,1995年7月-1995年10月访问学者(台湾),现任教于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特聘教授。近作有《经验与心态——历史、世界想象与社会》等。

在第一讲中,王教授主要针对人类学研究及田野调查过程中“地方性知识”的问题进行了自己的思考。在他看来,人类学以前在进行田野调查及民族志写作过程中,把地方性的知识做一种类型学的划分,从而获取一种特殊性的解读的作法是不完善的。因为一种单独的现象在地方社会中出现,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独的事情,它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人类学者在做田野调查之时,需要更加关注研究对象的内外、上下之间的关系。因为社会现象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单独分割或分裂的。并且他用自己在福建溪村的经验研究说明了这种做法的必要性。今天中国的人类学确实存在王教授所说的把某种文化抽象化、类型化,从而把复杂的社会现象单一化、简单化的问题。王教授提出的这个问题引起了在场的师生们热烈的回应和深深的思考。

在第二讲中,王教授继承法国人类学家莫斯的想法,对社会学的有限性进行了思考。他首先从英、法、美三国人类学中有关文明与文化观念的不同路径谈起,英法两国产生了文明的观念,他们更重视社会的观念。而德国产生了文化的观念,从而德国和美国更注重文化的共享。然而法国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莫斯对此进行了反思,从而认为只谈社会是不够的,因为它无法解释各种不同社会共处的法律和道德的原则是什么。他试图从法律和道德两方面提出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然而,王教授在此澄清了自己所谈的文明的概念与一些人类学家的文明概念的不同。他仅是指一种超越了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之上的一个更大的体系。并且他用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历史阐明了自己的这一观点。在中国,曾经有过跨人类学、跨文化的研究,而这种研究与中国人类学和社会学中的南派和北派的划分分不开的,南派是以中央研究院为代表的,北派是以燕京大学的社会学家为代表的。王教授举中国人类学史的经验,是希望研究者能否可从以往存在过的文化之间的频繁接触关系的研究中获得一些启发。同时他也回答了如何研究文明,研究这种文明与中国有何种关系的问题。

王铭铭教授对人类学知识理论脉络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对于问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让参与两场讲座的师生们意犹未尽,受益非浅。


上一条:中国家庭动态调查(CFPS2008)总结大会在京举行

下一条:讲座新闻:赵鼎新教授--强势基督教文化下儒家文化及中国宗教的困境和出路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人类学系列讲座――王铭铭教授

创建时间:  2008-11-17  樊杰   浏览次数:   返回

2008年11月15日、16日下午2点30分至5点在社会学E-研究院会议室,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特聘教授王铭铭分别作了主题为“超越地方性知识”、“对文明和人物的初步思考”的学术讲座。讲座由9001诚信金沙人类学所所长张江华教授主持,张敦福、耿敬、巫达、陆小聪、马丹丹等老师参与,并和文学院各专业学生们积极讨论。

王铭铭教授1992年6 月英国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毕业。1987年10月-1992年6月教委分派英国伦敦大学博士生,1992年6月-1994年10月英国伦敦城市大学聘任博士后,1993至1994年英国爱丁堡大学聘任博士后,1995年7月-1995年10月访问学者(台湾),现任教于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特聘教授。近作有《经验与心态——历史、世界想象与社会》等。

在第一讲中,王教授主要针对人类学研究及田野调查过程中“地方性知识”的问题进行了自己的思考。在他看来,人类学以前在进行田野调查及民族志写作过程中,把地方性的知识做一种类型学的划分,从而获取一种特殊性的解读的作法是不完善的。因为一种单独的现象在地方社会中出现,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独的事情,它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人类学者在做田野调查之时,需要更加关注研究对象的内外、上下之间的关系。因为社会现象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单独分割或分裂的。并且他用自己在福建溪村的经验研究说明了这种做法的必要性。今天中国的人类学确实存在王教授所说的把某种文化抽象化、类型化,从而把复杂的社会现象单一化、简单化的问题。王教授提出的这个问题引起了在场的师生们热烈的回应和深深的思考。

在第二讲中,王教授继承法国人类学家莫斯的想法,对社会学的有限性进行了思考。他首先从英、法、美三国人类学中有关文明与文化观念的不同路径谈起,英法两国产生了文明的观念,他们更重视社会的观念。而德国产生了文化的观念,从而德国和美国更注重文化的共享。然而法国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莫斯对此进行了反思,从而认为只谈社会是不够的,因为它无法解释各种不同社会共处的法律和道德的原则是什么。他试图从法律和道德两方面提出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然而,王教授在此澄清了自己所谈的文明的概念与一些人类学家的文明概念的不同。他仅是指一种超越了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之上的一个更大的体系。并且他用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历史阐明了自己的这一观点。在中国,曾经有过跨人类学、跨文化的研究,而这种研究与中国人类学和社会学中的南派和北派的划分分不开的,南派是以中央研究院为代表的,北派是以燕京大学的社会学家为代表的。王教授举中国人类学史的经验,是希望研究者能否可从以往存在过的文化之间的频繁接触关系的研究中获得一些启发。同时他也回答了如何研究文明,研究这种文明与中国有何种关系的问题。

王铭铭教授对人类学知识理论脉络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对于问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让参与两场讲座的师生们意犹未尽,受益非浅。


上一条:中国家庭动态调查(CFPS2008)总结大会在京举行

下一条:讲座新闻:赵鼎新教授--强势基督教文化下儒家文化及中国宗教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