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人民日报》刊发我院学科带头人李友梅教授发言摘编

创建时间:  2024-11-16  莫晓燕   浏览次数:   返回

11月12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理论研讨会在上海举行。研讨会由中宣部、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中央有关部门、上海市、副省级城市负责同志和社科理论界专家学者参加。9001诚信金沙社会学院学科带头人李友梅教授在研讨会上做主旨发言。11月14日、15日,《人民日报》用两个版面刊发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编。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编

推进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

中国社会学会原会长、9001诚信金沙教授 李友梅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为了谁、依靠谁”“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重大问题,我们要以强烈的使命感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城市治理共同体”的概念具有丰富内涵,其核心是不断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变为现实,不断推进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迈向新阶段。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

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需要在新高度上推进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从内涵上看,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参与到城市社会生活的不同主体能够基于共享价值,在崇尚尽责和奉献的持续交往中相互信任,并生发出社会治理的共同体意识。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良性运行,有助于提升城市社会的凝聚力,使城市社会系统在物质技术领域加速变革、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等的形势下,既保持内部协调稳定,又能使自身在顺应环境需要中实现迭代发展。

中国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坚持以人民性为价值基点,极大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凝聚和团结。与西方基于个体主义公共性,以资本力量为主导、利益群体分化竞争为推动力的城市社会建设不同,中国城市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在坚持人民主体性实践中,回归了城市的共同体本质,在以党建引领协调多方关系中促成了基于社会团结的公共性。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也为人民共享,与民生和民心广泛联系。

二、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上海实践经验

2019年至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上海考察城市治理工作,先后提出了人民城市、全过程人民民主和“四个人人”的城市治理共同体等重要理念。

上海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结合本地实际,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建设和治理各个环节。例如,上海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健全完善了党建引领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协调运行机制。基层社区党组织在这些实践中提高了推进“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有机互动的能力,在顺应广大市民新期待、引导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中提升了人民群众自我协调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可以说,正是在党建引领下,上海的基层社区治理内化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并由此积累了大量鲜活的经验,赋予新时代“枫桥经验”新的内涵。

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功能在于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上海在布局“15分钟生活圈”便利生活服务的过程中,广泛听取市民群众、专家学者、企业家群体的想法和建议,了解各方需求和诉求,尽可能为各社会群体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以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完善社区规划,更加合理地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为市民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实现了从“金点子”到“金果子”的跨越,凝聚起社会治理创新的广泛共识。这是上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协调多主体间关系的一个突出的实践经验。

上海的实践表明,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为人民”和“人民建”有机统一起来,以改革创新破解瓶颈难题,探索在各种新条件、新挑战下构建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有效路径,城市发展才能充分体现人民城市的价值本位。

三、面向未来的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

当前,新一轮数字技术革命正在快速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传播方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城市生活,继而对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新兴领域迅速发展,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社会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如何将新兴领域中的人群纳入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视野,这是一个时代的大课题。

数字社会的资源分配机制、社会分层结构、社会互动逻辑与以往各个时代都不相同,互联网、大数据、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基础技术深度交融,依循多样的场景需求,在基层生成功能各异、形态多元、结构多样的社会自组织。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普及的数字社会,世界的构成基础不再只是社会阶级、社会群体等相对稳定的“板块”,还有旨趣独特、紧密关联、瞬息万变的个体“流沙”,基层社会日益呈现出难以察觉的“离散碎片化”特征。此时,人们开展合作或集体行动的逻辑也发生了变化,有研究指出这些虚实相交的趣缘群体成为数字社会的共同体,并且逐渐成为具有其相应公共性的新“社会细胞”。对这些基层社会的新变化和新趋势,我们要有敏锐的意识。

总之,建设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持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丰富和拓展城市文明的重要路径,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有效构建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根本原则。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还将遇到许多新挑战,我们要锐意改革,积极创新,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现代化道路。


来源:《人民日报》2024年11月14/15日 06:要闻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4-11/14/nbs.D110000renmrb_06.htm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4-11/15/nbs.D110000renmrb_06.htm


上一条:《人民日报》 | 黄晓春: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供社会学支撑

下一条:南京大学风笑天教授受邀在亚洲人口研究中心开展专题讲座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人民日报》刊发我院学科带头人李友梅教授发言摘编

创建时间:  2024-11-16  莫晓燕   浏览次数:   返回

11月12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理论研讨会在上海举行。研讨会由中宣部、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中央有关部门、上海市、副省级城市负责同志和社科理论界专家学者参加。9001诚信金沙社会学院学科带头人李友梅教授在研讨会上做主旨发言。11月14日、15日,《人民日报》用两个版面刊发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编。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编

推进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

中国社会学会原会长、9001诚信金沙教授 李友梅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为了谁、依靠谁”“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重大问题,我们要以强烈的使命感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城市治理共同体”的概念具有丰富内涵,其核心是不断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变为现实,不断推进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迈向新阶段。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

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需要在新高度上推进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从内涵上看,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参与到城市社会生活的不同主体能够基于共享价值,在崇尚尽责和奉献的持续交往中相互信任,并生发出社会治理的共同体意识。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良性运行,有助于提升城市社会的凝聚力,使城市社会系统在物质技术领域加速变革、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等的形势下,既保持内部协调稳定,又能使自身在顺应环境需要中实现迭代发展。

中国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坚持以人民性为价值基点,极大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凝聚和团结。与西方基于个体主义公共性,以资本力量为主导、利益群体分化竞争为推动力的城市社会建设不同,中国城市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在坚持人民主体性实践中,回归了城市的共同体本质,在以党建引领协调多方关系中促成了基于社会团结的公共性。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也为人民共享,与民生和民心广泛联系。

二、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上海实践经验

2019年至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上海考察城市治理工作,先后提出了人民城市、全过程人民民主和“四个人人”的城市治理共同体等重要理念。

上海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结合本地实际,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建设和治理各个环节。例如,上海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健全完善了党建引领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协调运行机制。基层社区党组织在这些实践中提高了推进“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有机互动的能力,在顺应广大市民新期待、引导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中提升了人民群众自我协调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可以说,正是在党建引领下,上海的基层社区治理内化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并由此积累了大量鲜活的经验,赋予新时代“枫桥经验”新的内涵。

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功能在于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上海在布局“15分钟生活圈”便利生活服务的过程中,广泛听取市民群众、专家学者、企业家群体的想法和建议,了解各方需求和诉求,尽可能为各社会群体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以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完善社区规划,更加合理地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为市民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实现了从“金点子”到“金果子”的跨越,凝聚起社会治理创新的广泛共识。这是上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协调多主体间关系的一个突出的实践经验。

上海的实践表明,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为人民”和“人民建”有机统一起来,以改革创新破解瓶颈难题,探索在各种新条件、新挑战下构建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有效路径,城市发展才能充分体现人民城市的价值本位。

三、面向未来的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

当前,新一轮数字技术革命正在快速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传播方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城市生活,继而对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新兴领域迅速发展,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社会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如何将新兴领域中的人群纳入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视野,这是一个时代的大课题。

数字社会的资源分配机制、社会分层结构、社会互动逻辑与以往各个时代都不相同,互联网、大数据、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基础技术深度交融,依循多样的场景需求,在基层生成功能各异、形态多元、结构多样的社会自组织。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普及的数字社会,世界的构成基础不再只是社会阶级、社会群体等相对稳定的“板块”,还有旨趣独特、紧密关联、瞬息万变的个体“流沙”,基层社会日益呈现出难以察觉的“离散碎片化”特征。此时,人们开展合作或集体行动的逻辑也发生了变化,有研究指出这些虚实相交的趣缘群体成为数字社会的共同体,并且逐渐成为具有其相应公共性的新“社会细胞”。对这些基层社会的新变化和新趋势,我们要有敏锐的意识。

总之,建设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持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丰富和拓展城市文明的重要路径,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有效构建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根本原则。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还将遇到许多新挑战,我们要锐意改革,积极创新,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现代化道路。


来源:《人民日报》2024年11月14/15日 06:要闻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4-11/14/nbs.D110000renmrb_06.htm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4-11/15/nbs.D110000renmrb_06.htm


上一条:《人民日报》 | 黄晓春: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供社会学支撑

下一条:南京大学风笑天教授受邀在亚洲人口研究中心开展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