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中彰显的民族精神存在——顾骏

创建时间:  2008-06-09  樊杰   浏览次数:   返回

《解放日报》2008-6-7 7版观点

(顾骏 9001诚信金沙教授、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四川和临近省份巨大的生命和物质损失,但无论在灾难发生的瞬间,还是随后的持续救灾过程中,中华民族以空前的凝聚,集体展现了民族性格中最美好的一面,抗击地震成为了全体国民心灵净化和人格提升的过程,经过自然灾难的洗礼,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现了自己既经典又现代的精神存在,回答了深埋在中国人内心,也萦绕在海外所有关注中国的人们脑海中的一个问题:21世纪的中国和中华民族将以什么资格和方式存在于世界民族之林?

改革开放激发了古老民族的蓬勃生机,三十年高速发展让中国进入按经济总量排序的世界前列。抗震救灾随处可见直升机、飞机、施工机械和通信设施,还有搜救装备和医疗器械,社会捐款捐物达数百亿元之多,救灾物资堆积如山,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没有三十年的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面对如此灾难,拿不出管用的家什,中国只能更多地体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但问题在于,如果一个民族没有内在的精神力量,再多物资又有何用?没有精神支撑,物资只是物资,永远不可能自己找到最需要物资的人和场合。

古老的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在当代中国表现为物资丰裕之后,精神往哪里去?人在丰裕的物质生活基础上能否拥有一种同样丰裕乃至更为丰裕的精神生活?中国能否在观念开放的背景下,拥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存在?正如中国经济不能停留在粗放层次一样,中国的发展也不能停留在经济层面,中国的发展不能失去文化的特征,中华民族不能只有物质的存在。

所有这些疑虑,在汶川大地震以及随后的抗震救灾中,即使没有被一扫而空,也已明显缓解。不同地区、阶层、身份的中国人,在各自的情境中,以迹近本能的方式,不约而同地展露了最深层的精神构造。人世间所有的美德,人性中所有善良的品质,人类精神世界的所有高贵,一刹那全部绽放在这块土地上,与遭受地震摧残而一片狼藉的物质环境,形成无以复加的反差。经受不住如此冲击,人类情感闸门完全开放,世界透过泪光看到一个崭新的中国,看到中国人崭新的面貌,看到中华民族崭新的存在!

灾难中呈现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存在。中国人曾经挨打,曾经挨饿,近几年中,又陷入挨骂的境遇,硬实力的增长好像并没有伴随软实力的提升,一个成长中的巨人老被人指到精神软肋。这些看法当然很片面,但一个心灵健全、志向远大的民族必须具备自我反思的能力。多年了,有良知的人们在谈到国人的基本素质时必耿耿于怀,论及民族的长远发展时常忧心忡忡,因为纵观人类历史,从没有哪个物质强大、精神委顿的民族能够拥有未来。

5月12日地震灾难的降临,犹如一道闪电,刹那间定格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那些以身体为孩子争取生还机会的父母教师,那些被困者对生命的坚守、在生存机会前彼此谦让、对生活乐观通达和对任何帮助的感恩,那些普通中国人倾囊相助,献血献到血库爆满,所有这些行动的背后分明有着一种摆脱功利算计的精神存在,一种超出个人生存而在他人和民族的存在中找到自身存在的精神存在,一种脱离了猥琐和低级趣味而近于高贵和纯粹的精神存在!

中国人在灾难中彰显的精神存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这不仅因为抗震救灾的参与面之广,只能以民族动员来称呼,而是因为在全体国民的行动中,我们可以发现自身的历史传统及其现代形式:抗震救灾既接续了中国“民为邦本”的人文传统,又以全国哀悼日的形式,增加了生命尊严和国家对公民的责任等当代意蕴;既再现了中国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血脉责任的观念,又敞开胸怀、充满感激地接纳国际社会的援助;既坚持中国共产党在抗震救灾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又审时度势,为全体公民最广泛的参与抗震救灾开放空间,促成社会合作的新格局和公共治理的新理念;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中国在抗震救灾中展现的精神存在,既延续了文化传统,没有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失去自我,又超越传统,吸纳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普世价值”和文化多样性究竟如何相处这一世界级难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灾难中彰显的中国新形象,何以令国际社会既熟悉,又陌生,既赞赏,又惊讶,道理就在这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种充满内在张力和澎湃动力的精神存在,今天让中国人自信,让全球华人自豪,让世界上其他所有关心中国的人振奋,整合、提纯和完善之后,将构成中华民族立足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实基础。


上一条:黄晓春参加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座谈


灾难中彰显的民族精神存在——顾骏

创建时间:  2008-06-09  樊杰   浏览次数:   返回

《解放日报》2008-6-7 7版观点

(顾骏 9001诚信金沙教授、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四川和临近省份巨大的生命和物质损失,但无论在灾难发生的瞬间,还是随后的持续救灾过程中,中华民族以空前的凝聚,集体展现了民族性格中最美好的一面,抗击地震成为了全体国民心灵净化和人格提升的过程,经过自然灾难的洗礼,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现了自己既经典又现代的精神存在,回答了深埋在中国人内心,也萦绕在海外所有关注中国的人们脑海中的一个问题:21世纪的中国和中华民族将以什么资格和方式存在于世界民族之林?

改革开放激发了古老民族的蓬勃生机,三十年高速发展让中国进入按经济总量排序的世界前列。抗震救灾随处可见直升机、飞机、施工机械和通信设施,还有搜救装备和医疗器械,社会捐款捐物达数百亿元之多,救灾物资堆积如山,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没有三十年的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面对如此灾难,拿不出管用的家什,中国只能更多地体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但问题在于,如果一个民族没有内在的精神力量,再多物资又有何用?没有精神支撑,物资只是物资,永远不可能自己找到最需要物资的人和场合。

古老的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在当代中国表现为物资丰裕之后,精神往哪里去?人在丰裕的物质生活基础上能否拥有一种同样丰裕乃至更为丰裕的精神生活?中国能否在观念开放的背景下,拥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存在?正如中国经济不能停留在粗放层次一样,中国的发展也不能停留在经济层面,中国的发展不能失去文化的特征,中华民族不能只有物质的存在。

所有这些疑虑,在汶川大地震以及随后的抗震救灾中,即使没有被一扫而空,也已明显缓解。不同地区、阶层、身份的中国人,在各自的情境中,以迹近本能的方式,不约而同地展露了最深层的精神构造。人世间所有的美德,人性中所有善良的品质,人类精神世界的所有高贵,一刹那全部绽放在这块土地上,与遭受地震摧残而一片狼藉的物质环境,形成无以复加的反差。经受不住如此冲击,人类情感闸门完全开放,世界透过泪光看到一个崭新的中国,看到中国人崭新的面貌,看到中华民族崭新的存在!

灾难中呈现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存在。中国人曾经挨打,曾经挨饿,近几年中,又陷入挨骂的境遇,硬实力的增长好像并没有伴随软实力的提升,一个成长中的巨人老被人指到精神软肋。这些看法当然很片面,但一个心灵健全、志向远大的民族必须具备自我反思的能力。多年了,有良知的人们在谈到国人的基本素质时必耿耿于怀,论及民族的长远发展时常忧心忡忡,因为纵观人类历史,从没有哪个物质强大、精神委顿的民族能够拥有未来。

5月12日地震灾难的降临,犹如一道闪电,刹那间定格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那些以身体为孩子争取生还机会的父母教师,那些被困者对生命的坚守、在生存机会前彼此谦让、对生活乐观通达和对任何帮助的感恩,那些普通中国人倾囊相助,献血献到血库爆满,所有这些行动的背后分明有着一种摆脱功利算计的精神存在,一种超出个人生存而在他人和民族的存在中找到自身存在的精神存在,一种脱离了猥琐和低级趣味而近于高贵和纯粹的精神存在!

中国人在灾难中彰显的精神存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这不仅因为抗震救灾的参与面之广,只能以民族动员来称呼,而是因为在全体国民的行动中,我们可以发现自身的历史传统及其现代形式:抗震救灾既接续了中国“民为邦本”的人文传统,又以全国哀悼日的形式,增加了生命尊严和国家对公民的责任等当代意蕴;既再现了中国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血脉责任的观念,又敞开胸怀、充满感激地接纳国际社会的援助;既坚持中国共产党在抗震救灾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又审时度势,为全体公民最广泛的参与抗震救灾开放空间,促成社会合作的新格局和公共治理的新理念;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中国在抗震救灾中展现的精神存在,既延续了文化传统,没有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失去自我,又超越传统,吸纳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普世价值”和文化多样性究竟如何相处这一世界级难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灾难中彰显的中国新形象,何以令国际社会既熟悉,又陌生,既赞赏,又惊讶,道理就在这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种充满内在张力和澎湃动力的精神存在,今天让中国人自信,让全球华人自豪,让世界上其他所有关心中国的人振奋,整合、提纯和完善之后,将构成中华民族立足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实基础。


上一条:黄晓春参加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