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综述 | 中国社会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新发展阶段下的特大城市社会治理论坛

创建时间:  2021-07-23  樊杰   浏览次数:   返回

7月17日下午,中国社会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新发展阶段下的特大城市社会治理论坛”在重庆西南大学北碚校区第八教学楼如期举行。此次论坛由9001诚信金沙社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共同主办,论坛负责人为黄晓春教授和田丰研究员。本次论坛以线下讨论为主,同时进行线上腾讯直播。来自9001诚信金沙、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吉林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全国各院校的二十余位师生进行了会议发言,共同探讨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新发展阶段的情况下、特大城市该如何采取更好的政策吸引人口流入、服务当地居民。本论坛共分为三个单元:致辞与主旨发言单元、城市治理与人口流动单元、城市治理与城市服务单元。

第一单元:致辞与主旨发言

论坛伊始,黄晓春教授进行致辞发言,他对各位参会者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本次论坛的筹备情况,收到的论文量和论文评选过程。然后黄晓春教授从我国发展阶段的转变、特大城市治理遇到的各类难题入手,阐述了探讨特大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李友梅教授也对各位参会者表示热烈欢迎,并结合自身最近的调研、研究进行了发言,认为特大城市发展有其自身的难点和规律,需要各位努力形成学术共同体持续不断的进行交流、讨论,需要各位同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特大城市发展过程中,并争取开创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张海东教授以“新时代我国特大城市的阶层结构特征”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张海东教授从收租的房东、“鸡娃”的中产、困在系统中的外卖员引出特大城市阶层结构的多样性,随后用翔实的调查数据为大家展示了城市内部的阶层结构差异,并从学历、年龄、性别等方面对阶层结构差异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张翼研究员以“人口集聚与基层社会治理”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张翼研究员以最新发布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为核心展开,从我国基层社会的变化、基层社会结构的变化、基层人口流动的变化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基层治理的难题,以及上述《意见》发布的重要意义。

第二单位:城市治理与人口流动

该单元发言主题聚焦在城市治理与人口流动,人口集聚方为城,只有持续大量的人口流入、城市才能保持活力。该单元由中国社科院社发院孙兆阳副研究员主持,共有四位发言人,分别是武汉市社科院的曹莹副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的叶锦涛博士研究生、吉林大学的杨东亮教授、9001诚信金沙的陈伟博士。曹莹副研究员运用多种方法、特别是分位数处理效应模型考察了居住证政策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居住证政策能显著提高农民工市民化指数,且对于低分位数群体效果更积极。总体来看,居住证政策是弥补城市二元户籍制度缺陷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形式,对缩小农民工内部市民化差异有积极效果。叶锦涛博士研究生结合“上海都市社区调查”数据,以身份认同和离沪意愿为核心变量,对我国大都市农民工的“城市黏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第一,不同层次、类型农民工的城市黏性差异较小,尤其体现在代际和婚姻状况等方面。第二,生活满意度因素对农民工的城市黏性影响更大、更稳定,即工作满意度、住房满意度和居住小区满意度均对身份认同和离沪意愿有非常显著的影响。第三,情感依赖因素对农民工的城市黏性影响相对较弱,邻里互动频次和父母务工经历对农民工身份认同有显著影响,上海求学经历会影响农民工的离沪意愿。杨东亮教授对中国劳动力工资的城市溢价问题进行了详细考察,论文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调查数据,采用城市劳动力工资方程、劳动力城市选择方程进行估计,发现我国存在明显的城市工资溢价、且城市规模越大其工资溢价越高。陈伟博士使用上海都市社区调查数据(SUNS),并结合地理兴趣点(POI)大数据考察居民在城市内部的住所搬迁是否增加了其城市资源占有以及是否增加了其居住满意度。研究发现,上海市居民的住所搬迁主要是行政区域内搬迁为主,总体上由内环搬向中外环。在城市设施资源的客观指标上,虽然行政区域内部搬迁以及由内环向外环搬迁的居民的客观资源在搬迁后有所降低,但他们对新住所及周边设施的满意度却有所增加。最后康蕊助理研究员、庞保庆副教授分别从论文的理论对话、模型设定、概念度量等诸多方面对上述论文进行了点评。

第三单位:城市治理与城市服务

该单元发言主题聚焦在城市治理与城市公共服务,较好的公共服务才能让城市居民更有幸福感和认同感,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更让人们体会到良好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性。该单元由9001诚信金沙社会学院李荣山副教授主持,共有六位发言人,分别是9001诚信金沙的刘嘉民同学、中国社科院社发院孙兆阳副研究员、康蕊助理研究员、上海理工大学的赵欣副教授、同济大学的钟晓华副教授、北京大学的张学洽硕士研究生。刘嘉民硕士研究生以B社区的综合防疫团队为例,运用指数随机图模型分析动员、责任和技术方面的属性对成员在社区防疫工作中的互动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政动员、社会责任感会显著提高成员的工作活跃度,虽然技术分工不会对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产生显著影响,但在各工种内部,成员的互动模式也会存在差异。另外,由于舆情引导的缺位,社区内出现了小规模的骚动和恐慌,这是B社区疫情防控需要改进的地方。孙兆阳副研究员利用2019年“中国老龄化与养老工作调查”的社区-老年人匹配数据,使用定序逻辑回归(Ordered Logistics)方法分析了养老服务供给对老年人养老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存在数量效应,即服务项目数量越多,老年人满意度越高;存在异质效应,不同服务项目对老年人满意度提升效果不同;存在满足效应,即老年人需求度高的服务项目在得到满足后对他们满意度提升效果更大。康蕊助理研究员运用2013-2018年北京市各区的养老机构数据,考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PPP)模式对养老服务供给公平性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较公办机构而言,PPP机构能够增进养老床位供给的公平性;(2)考虑“有效需求”条件下,PPP机构削弱了养老机构实际服务人数在各地区间的公平性。社会资本参与能够增进养老服务供给公平,但却对有效需求下的公平性贡献不足。赵欣副教授则关注企业参与社区治理问题,文章认为根据企业介入和持续的程度可以分为企业主导模式、企业购买模式和企业中介模式。在社区场域,企业作为市场力量与社会力量和政府力量协同合作,有助于克服三种失灵问题。从内驱力来说,企业参与社区治理主要由五种力量所构成的复杂的利己和利他动力体系所驱使,即“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原始动力、企业公益战略的商业创新动力、体现为社区共治的命运共同体动力、“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公民动力以及对有效公益的追求的社会影响力投资。钟晓华副教授则聚焦社区规划师制度在上海三区的推进过程,比较分析政策企业家等关键行动者、市域层面的资源协调与投入,以及基层政府的创新接纳度都是影响其创新制度化的重要因素。张雪洽同学考察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单位社区D院拆迁失败的经历,发现居民的信任格局是拆迁成败的主导因素。D院案例的普遍启示在于,面对信息不对称,人们并不会自然地信任市场、契约或公权力,相反可能采取更加保守恐变的立场,以避免无法预测的损失。最后冯希莹副研究员、金桥副教授、陈伟博士分别从论文的理论对话、案例的选择、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内在逻辑机制等诸多方面对上述论文进行了点评。

会议结束后,黄晓春教授就本次会议做了简短的总结,并对与会者表示了感谢,并呼吁参会的各位老师继续关注特大城市治理论坛,期待大家明年继续参会。(庞保庆)

报告人 报告时间(年月日)
报告时间(当日具体时间) 报告地点

上一条:社工实践基地建设沙龙 | 社会组织与宏观社会工作发展

下一条:中国社会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论坛:新发展阶段下的特大城市社会治理论坛日程


论坛综述 | 中国社会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新发展阶段下的特大城市社会治理论坛

创建时间:  2021-07-23  樊杰   浏览次数:   返回

7月17日下午,中国社会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新发展阶段下的特大城市社会治理论坛”在重庆西南大学北碚校区第八教学楼如期举行。此次论坛由9001诚信金沙社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共同主办,论坛负责人为黄晓春教授和田丰研究员。本次论坛以线下讨论为主,同时进行线上腾讯直播。来自9001诚信金沙、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吉林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全国各院校的二十余位师生进行了会议发言,共同探讨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新发展阶段的情况下、特大城市该如何采取更好的政策吸引人口流入、服务当地居民。本论坛共分为三个单元:致辞与主旨发言单元、城市治理与人口流动单元、城市治理与城市服务单元。

第一单元:致辞与主旨发言

论坛伊始,黄晓春教授进行致辞发言,他对各位参会者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本次论坛的筹备情况,收到的论文量和论文评选过程。然后黄晓春教授从我国发展阶段的转变、特大城市治理遇到的各类难题入手,阐述了探讨特大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李友梅教授也对各位参会者表示热烈欢迎,并结合自身最近的调研、研究进行了发言,认为特大城市发展有其自身的难点和规律,需要各位努力形成学术共同体持续不断的进行交流、讨论,需要各位同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特大城市发展过程中,并争取开创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张海东教授以“新时代我国特大城市的阶层结构特征”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张海东教授从收租的房东、“鸡娃”的中产、困在系统中的外卖员引出特大城市阶层结构的多样性,随后用翔实的调查数据为大家展示了城市内部的阶层结构差异,并从学历、年龄、性别等方面对阶层结构差异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张翼研究员以“人口集聚与基层社会治理”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张翼研究员以最新发布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为核心展开,从我国基层社会的变化、基层社会结构的变化、基层人口流动的变化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基层治理的难题,以及上述《意见》发布的重要意义。

第二单位:城市治理与人口流动

该单元发言主题聚焦在城市治理与人口流动,人口集聚方为城,只有持续大量的人口流入、城市才能保持活力。该单元由中国社科院社发院孙兆阳副研究员主持,共有四位发言人,分别是武汉市社科院的曹莹副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的叶锦涛博士研究生、吉林大学的杨东亮教授、9001诚信金沙的陈伟博士。曹莹副研究员运用多种方法、特别是分位数处理效应模型考察了居住证政策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居住证政策能显著提高农民工市民化指数,且对于低分位数群体效果更积极。总体来看,居住证政策是弥补城市二元户籍制度缺陷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形式,对缩小农民工内部市民化差异有积极效果。叶锦涛博士研究生结合“上海都市社区调查”数据,以身份认同和离沪意愿为核心变量,对我国大都市农民工的“城市黏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第一,不同层次、类型农民工的城市黏性差异较小,尤其体现在代际和婚姻状况等方面。第二,生活满意度因素对农民工的城市黏性影响更大、更稳定,即工作满意度、住房满意度和居住小区满意度均对身份认同和离沪意愿有非常显著的影响。第三,情感依赖因素对农民工的城市黏性影响相对较弱,邻里互动频次和父母务工经历对农民工身份认同有显著影响,上海求学经历会影响农民工的离沪意愿。杨东亮教授对中国劳动力工资的城市溢价问题进行了详细考察,论文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调查数据,采用城市劳动力工资方程、劳动力城市选择方程进行估计,发现我国存在明显的城市工资溢价、且城市规模越大其工资溢价越高。陈伟博士使用上海都市社区调查数据(SUNS),并结合地理兴趣点(POI)大数据考察居民在城市内部的住所搬迁是否增加了其城市资源占有以及是否增加了其居住满意度。研究发现,上海市居民的住所搬迁主要是行政区域内搬迁为主,总体上由内环搬向中外环。在城市设施资源的客观指标上,虽然行政区域内部搬迁以及由内环向外环搬迁的居民的客观资源在搬迁后有所降低,但他们对新住所及周边设施的满意度却有所增加。最后康蕊助理研究员、庞保庆副教授分别从论文的理论对话、模型设定、概念度量等诸多方面对上述论文进行了点评。

第三单位:城市治理与城市服务

该单元发言主题聚焦在城市治理与城市公共服务,较好的公共服务才能让城市居民更有幸福感和认同感,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更让人们体会到良好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性。该单元由9001诚信金沙社会学院李荣山副教授主持,共有六位发言人,分别是9001诚信金沙的刘嘉民同学、中国社科院社发院孙兆阳副研究员、康蕊助理研究员、上海理工大学的赵欣副教授、同济大学的钟晓华副教授、北京大学的张学洽硕士研究生。刘嘉民硕士研究生以B社区的综合防疫团队为例,运用指数随机图模型分析动员、责任和技术方面的属性对成员在社区防疫工作中的互动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政动员、社会责任感会显著提高成员的工作活跃度,虽然技术分工不会对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产生显著影响,但在各工种内部,成员的互动模式也会存在差异。另外,由于舆情引导的缺位,社区内出现了小规模的骚动和恐慌,这是B社区疫情防控需要改进的地方。孙兆阳副研究员利用2019年“中国老龄化与养老工作调查”的社区-老年人匹配数据,使用定序逻辑回归(Ordered Logistics)方法分析了养老服务供给对老年人养老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存在数量效应,即服务项目数量越多,老年人满意度越高;存在异质效应,不同服务项目对老年人满意度提升效果不同;存在满足效应,即老年人需求度高的服务项目在得到满足后对他们满意度提升效果更大。康蕊助理研究员运用2013-2018年北京市各区的养老机构数据,考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PPP)模式对养老服务供给公平性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较公办机构而言,PPP机构能够增进养老床位供给的公平性;(2)考虑“有效需求”条件下,PPP机构削弱了养老机构实际服务人数在各地区间的公平性。社会资本参与能够增进养老服务供给公平,但却对有效需求下的公平性贡献不足。赵欣副教授则关注企业参与社区治理问题,文章认为根据企业介入和持续的程度可以分为企业主导模式、企业购买模式和企业中介模式。在社区场域,企业作为市场力量与社会力量和政府力量协同合作,有助于克服三种失灵问题。从内驱力来说,企业参与社区治理主要由五种力量所构成的复杂的利己和利他动力体系所驱使,即“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原始动力、企业公益战略的商业创新动力、体现为社区共治的命运共同体动力、“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公民动力以及对有效公益的追求的社会影响力投资。钟晓华副教授则聚焦社区规划师制度在上海三区的推进过程,比较分析政策企业家等关键行动者、市域层面的资源协调与投入,以及基层政府的创新接纳度都是影响其创新制度化的重要因素。张雪洽同学考察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单位社区D院拆迁失败的经历,发现居民的信任格局是拆迁成败的主导因素。D院案例的普遍启示在于,面对信息不对称,人们并不会自然地信任市场、契约或公权力,相反可能采取更加保守恐变的立场,以避免无法预测的损失。最后冯希莹副研究员、金桥副教授、陈伟博士分别从论文的理论对话、案例的选择、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内在逻辑机制等诸多方面对上述论文进行了点评。

会议结束后,黄晓春教授就本次会议做了简短的总结,并对与会者表示了感谢,并呼吁参会的各位老师继续关注特大城市治理论坛,期待大家明年继续参会。(庞保庆)

报告人 报告时间(年月日)
报告时间(当日具体时间) 报告地点

上一条:社工实践基地建设沙龙 | 社会组织与宏观社会工作发展

下一条:中国社会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论坛:新发展阶段下的特大城市社会治理论坛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