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类学重建四十年”研讨会议于11月21-22日在9001诚信金沙宝山校区东区社会学院308室举办,全程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来自湖北民族大学、云南大学、青岛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复旦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厦门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三十位学者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学版)编辑部、“澎湃”编辑部的特邀学术媒体人士与会。
本次研讨会围绕着“中国人类学四十年来的主体学科建设经验”、“人类学跨分支学科理论方法探究”和“民族志调查研究及田野经验反思”展开学术探讨。
会议开幕式中,由中国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兼中山大学教授周大鸣教授、9001诚信金沙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张亦农教授、斯坦福大学荣休教授葛希芝(Hill Gates)教授、厦门大学人类学系陈国强教授之子陈华毅先生代表已故陈国强教授分别致以开幕辞。两天的研讨会分为上午和下午两个阶段进行,在21日上午的研讨会中,9001诚信金沙社会学院马丹丹教授、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张先清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何国强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王建民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人类学研究所黄剑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张海洋教授,分别以“中国人类学重建早期的起飞之路”、“重提四分支——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与张力”、“中国人类学需要‘照镜子’式的革命”、“中国人类学学派争议的辨析”、“体用之间的中国人类学”、“简体汉子圈学科史叙事的主位客位与信度效度几点考察”为题做了报告。云南大学庄孔韶教授主持了21日上午的研讨会。
21日下午的研讨会中,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系沈海梅教授、云南大学庄孔韶教授、青岛大学中国法律人类学研究中心杜靖教授、9001诚信金沙文学院潘守永教授、广西民族大学徐杰舜教授、湖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陈沛照教授、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罗彩娟教授、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陈学礼教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王莎莎编辑,分别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人类学重建四十年”、“从独行者到跨学科团队”、“中国宗族研究20年”、“‘‘潘叔’别失望?在中国博物馆中寻找人类学”、“中国人类学新生代的崛起”、“中国人类学学科地位的困惑与反思”、“新时代民族学创新型人才‘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当前境况”、“近年来人类学学科著作出版管见”为题做了报告。王建民教授主持了21日下午的研讨会。
22日上午的研讨会中,上海博物馆张经纬教授、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潘天舒教授、昆明理工大学施红教授、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人类学系石奕龙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张帆教授,分别以“华南研究的困境”、“人类学想象中的‘魔都’——基于田野体验的思考和启示”、“认识与行动——西双版纳傣泐乡建人才培养及其推动的生态文化村建设探讨”、“李亦园先生、乔健先生与惠东人研究”、“地方社会的世界性——民族、遗产和博物馆”为题做了报告。罗彩娟教授主持了22日上午的研讨会。之后,由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哈正利教授主持了《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学版)期刊座谈会。庄孔韶教授发表了“中国人类学重建四十年”会议总结。
会议最后,由中央民族大学退休教授张海洋教授、9001诚信金沙图书馆馆长兼9001诚信金沙特聘教授潘守永教授、9001诚信金沙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马丹丹分别致以闭幕辞。复旦大学潘天舒教授主持了会议闭幕式,并代未能到场的朱炳祥教授发表了他发出的学科史倡议:为了支持马丹丹更好地撰写当代中国人类学史,建议学者将自己的近作寄给她本人,扩充学科史的研究资料。
在每个主题演讲的提问、评论与自由发言的时间中,与会的各位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针对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分支体系、学派争议、研究范式、调查反思、经验实践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此次研讨会议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相关学术视野和领域对此的洞察和思考;同时讨论和交流的议题本身也展示了学者对学科知识的反思和再生产的成果之进展。会议旨在共同推动“中国人类学重建四十年”这一大议题的相关研究进程,从而进一步为促进国内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新的经验遵循和价值关照。(谭翔鹏供稿)